今天在劉育東的數位建築與東方實驗一書中看到這一段話:
「如果功能是「建築的生命」,藝術就是「建築的靈魂」,這當然涉及到美學的範疇,無須更加深入。但是在建築的藝術性方面,我發現創作者和欣賞者,都經常吸收了過多的藝術史知識和藝術狀作手法,而忽略最可貴、也最直接的自我創作直覺與欣賞感觸。」
自我進入中技進院之後,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直感是作設計很重要的一個元素,但是一片空白的時候能這樣搞嗎?
劉育東在書裡也提到建築的七個核心要素:美學、歷史、工程、哲學、社會、科學、數位。倘若我們沒有這些知識,就僅憑天馬行空,就能搞嗎?那我覺得就要問上一句話了
,如果這樣的話,和2000年前的人比較起來,我們的經驗只是多看了一些現代建築,其餘不變。
我還是認為,設計需要靈魂,而靈魂是需要內蘊的,所以我還是懷疑系內排課的架構和強調直感的設計。
就如同我看高更的傳記,高更在前期大量的使用銅鑄材料,很多的發想也來自於銅鑄材料的造型,其原因是因為他自小就長期接觸這些東西,所以他搞建築的時候怎麼搞?當然是從他最熟悉的那一塊搞起阿,所以說,在設計的本質上,並不需要知識和經驗嗎?
就拿唱歌來說好了,我記得我老哥在國中的時候找他一起唱時,他跟我說:「不要,你唱歌沒有感情。」雖然我覺得整個虎爛,不然你是會好到哪裡去。但是事實證明你要會好好唱歌還是需要時間和經驗的。難不成你都不用聽別人唱就可以把假音弄得爐火純青,難不成你沒談過戀愛就可以把情歌唱的婉轉?
詩作為創作類型的文字藝術,也是一樣的道理,你有可能都不看別人使用什麼語彙,就可以寫出一首好詩嗎?我們也不是愛蜜莉.狄金生,沒談過戀愛也可以寫出好的情詩,但你又保證她沒看過愛情小說?
所以我的結論是這樣的,在魯洨的範圍內就不管老師了,大量充實自己的眼界和廣泛閱讀才是王道,偶爾也可以在書中發現有趣的文字,比如說今天宜玲在看到的「上了建築旅行的癮」這本書看到的敘述:「我到美術館沒有別的目的,只是要培養氣質而已。」那麼誠實又感人的話語,不就是我們在閱讀中的樂趣嗎?
2 則留言:
我想 劉育東的話的意思應該是類似
有些新畫家,初期作畫的時候,總是用了很多所謂專業的藝術手法來作畫,甚至模仿前人的畫法畫風,在有意間或不自覺中。
人生歷練足夠後,才走出自己的路。
模仿也不是不好,很多藝術家、創作家也總在前人模仿、理論、自己的想法之間,反覆探索和痛苦,也唯有這樣,才能鑄鍊出自我創作的直覺和欣賞感觸吧!
--Raffer--
啊!我似乎節錄得不全,其實我的觀念比較傾向於先大量模仿再說
我覺得設計這種東西,要想的太空泛沒有道理,畢竟人類社會已經發展了上萬年了,如果我們都從憑空想像作設計,那跟以前的人有什麼不同,不就沒進步嗎?
不過目前似乎更像是走入解釋學的窠臼了,我們想了一套說詞在維護我們的東西,然而實質的內涵呢?
感覺文學也是一樣的困境哪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