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的設計案要分組,也是這個機緣,讓我能跟志銘一組。
幾次討論下來,和志銘的觀念還是沒辦法完全磨合,我覺得我作設計的方法跟他剛好完全相反,他是先想造型再往面想,我是先想解決方案再往外面想。可能是因為我受過的訓練的關係吧,以前打辯論總是這樣的,有了主題,先想需要性再想制度,制度還要跟需要性根屬,整個世界充滿了why、why、why和解決方案,這樣的訓練下來,也造成我現在的思維也是這樣。
其實我覺得沒有什麼不好,這樣反而能激盪很多東西出來,志銘身上有很多我可以學習的東西,正如火土哥講,如果我們找同質性太高的人來組隊就失去意義了,不過我要先想的是不要拖累志銘XD
為什麼我會選擇大量吸收資料再來作設計,最大的原因是我覺得我已經過了天馬行空的年齡,我來這邊唸書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準備累積我在業界的水準,我的方案會盡量趨向現實可行。
所以這學期我的目標就更明確了,"中國建築史",我以後的目標定位就是中日式建築,這學期上課的感覺就和我在看日本古建築事物圖典一樣雀躍。今天跟火土哥聊到,我就覺得如果有機會碰到古蹟修復這一個區塊的話,一定要好好的向他請教一下,拉他下水!
一直沒進入主題。解構與人生。
我覺得人文相關學科面臨的同一困境就是,當解構學全面滲透到每一個角落的時候,我們已經面臨到一個很大的困境:為何而忙?舉凡我們的文化、人類行為、心理,一切都被一刀一刀切開,赤裸裸地攤在陽光下,透過大量的聲音、影像敲打著我們,我們激烈而麻木,就像跑了百米之後要你繼續跑五千一樣欲振乏力。
所以當我聽到設計老師嘴裡講出解構主義的時候,我訝異也不訝異,訝異原來他們也陷入了為設計而設計的胡同裡了,不訝異的是,我也被解構得日漸麻木了。
所以這次的幸福住宅,當我想到幸福這件事情的時候,我覺得,那是「小事」。
當我自以為的、信心滿滿的丟擲一切,嗤之以鼻的時候,那些年頭我並不確然知道自己失去什麼,因為我覺得我對一切瞭解的已經夠多了,卻沒發現那些很多足以影響自己的每個關頭、每件小事,都讓你從幸福擦身而過。
知識,是文本;運用知識,是智慧。
幸福的說法,是文本;體會幸福,是智慧。
解構主義,是理論,是文本;行為可以被解構,意念,在一種似乎被解構的漩渦中。
有凌駕在解構上的,記住每次來叩門的心跳,那是小事,那就是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