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日記]一週至少和兩個不同的人聚會

  標題這句話是我在人脈存摺這本書看到的建議,我對這類人際關係的書一項不太有興趣,不過對於這件事情倒是一直有印象。

  我是蠻贊同這個建議的,人際關係裡,"聯絡"絕對是不可輕忽的一項要素,君子之交淡如水,但人的一生中,有幾個朋友的交情是可以不用靠聯絡就可以知道對方在想什麼或是會怎麼作決策?

  也許是工作的關係,一個禮拜最少要到兩個以上的工地(木地板施作工期較短),我有更多機會可以接觸到不同的師傅、業主,以及新的環境,我也從以前的愛聊天提升到愛跟陌生人聊天。聊天的過程可以獲得很多的訊息,聊天的目的其實不見得是友什麼實質的利益,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提昇自己生活圈談話的話題性和增加對生活的興趣。

  出社會幾年,大家也進入職場,我進入的是一個十分講求專業的行業,漸漸我也體會到專業的重要性,比如說木地板這個看起來很簡單的工項,感覺是釘一釘就好,但是擴大來想,它也可以很專業,材質呢?收邊呢?修補該怎麼作?不同的花色如何跟家具搭配,這些事情可以不要思考,但是也可以想的很細。更不用說如何和業主應對以及和其他工種配合的複雜了。

  同樣的,我也會去瞭解身邊的朋友們進入的職場,比如說我女友會做到百貨公司的display,我就曾在新光關門的時候進去撤展,去看display的佈置真是超有趣的事情;或者說我最近去聽安麗的課,聽他們講OPP,我也事先講明我目前的人生規劃就是室內設計,對直銷沒興趣,但我就是去瞭解他們的生態和生活方式,也很有趣;上週和國小同學一起去體育場跑步,跟跑的過程也讓我發現之前腳受傷後跑步姿勢就完全錯誤,根本不敢跨步跑,就那麼一天,我又找回跑步的感覺了。

  和人相處,提升對生活周遭的接受度是很重要的,以前看到機機八八的人我就想尻他的頭,就想踹他扁他,到後來呢?也沒真的教訓對方,只是生一肚子悶氣。多和人接觸後,遇到一些古怪的人就會先想,哦,他可能是什麼樣的背景,造就他現在這樣子,所以那種感覺可能就變成同情,或者覺得他就是那樣,也就淡然一笑了。

  生活其實是很快樂的,放寬心情和人接觸,會有不一樣的收穫。你永遠不會知道哪一個陌生人會變成你的好朋友,哪一個好朋友會變成你的大恩人,又或許哪一天你也可以變成那個恩人的角色,人沒有長年得意也沒有長年失意,誰能夠幫你的生活取得平衡,就是朋友。

  回想從以前想當文藝青年時候的自己到今天走到室內設計這條路來,很多個環節其實都是互相影響的,也或許這是不必然的必然,換個角度想,設計也是文藝的另一種形式阿!但如果沒有一路上這些朋友的影響,今日又會是哪一種情景呢?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賴小鳥長大了嗎
-- Raff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