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設計]設計這條路

  當初也就為了"職訓的裝潢木工學完了,應該去學設計"以及"完成學業"這兩個單純的念頭報考了進修學院,也單純的以為每個禮拜六日去坐著,兩年過去就是一張文憑,沒想到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這兩年我學了很多,會看圖說了,知道一些建築的基本尺寸,知道什麼是結構、承重牆...,知道室內該作色彩計畫,知道中外的一些建築元素,知道許多建築的手法...雖然學習的大多是入門的東西,但是也開啟了我對很多事物的看法。

  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去"思考"什麼是合理的建築與空間。

  作設計跟辯論很像,所以當老師們評圖實在探討一個設計的合理性時,我是相當能夠認同而且樂於去接受這套說法的。就好比辯論要去思考一個命題的需要性、制度,需要與制度的根屬,最後才來探討這個制度的可行性。設計也是一樣,為什麼要作這個設計?要怎麼透過這個設計來解決問題?這個設計可不可行以及這個設計的成本。成本必然是擺在最後的,就好比辯論也會將可行性擺在較後的位階一樣,因為時代會變,現在成本高的東西以後可能會量產,可能被認同,所以其實說穿了,不管辯論或者是設計,我們都在期待他的"未來性"。

  畢業專題也是如此,自從念了設計之後,我花了很多時間在看書和看展,漸漸的從以前覺得模型作的漂亮就是好作品,開始會去探討為什麼人家會這麼設計,這樣的設計有沒有意義,其實我到後來發現,天下文章一大抄,大部分的學生都會選擇最不麻煩的議題去作,但是卻沒真正思考到"這個議題是不是需要解決的"以及"我這麼做了到底能不能解決問題",室設也是、工設也是、商設也是,我們是不是花了很多成本在做"無用設計"?

  設計其實是很繁雜的事。一個空間設計,也許你顧的了人因,就顧不了型;解決了通風,開窗就醜;大量的使用層次變化,反而造成了使用者的不便;用了很炫的色彩,卻傷了使用者的眼睛。

  所以在設計一個空間的時候其實很有趣,就有如文學作品,"作者""文本"和"讀者","設計師""作品"和"使用者"之間,其實是有很多的對話空間和意念交流的,你要兩權相重取其輕,作品可能就變成不痛不癢的中庸之作,你要凸顯某樣特色,免不了就要犧牲一些。套用在人與人的關係上也是一樣,沒有人能作一個所有人眼中的好人。

  其實人是複雜的,空間也是複雜的,"設計師"應該站在一個哲學家的角度,除了解決人在空間中的問題之外,建立人在空間中生活而產生的想法,以及改變人的價值觀,應該是更上位的目的才對。也無怪乎古希臘、羅馬的建築師,大多是哲人出身。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給你鼓掌!!!!!
--Ra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