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7日 星期二

[戰國]大河劇

  忘記什麼時候開始喜歡看大河劇的,只知道第一次對大河劇有印象是從「葵.德川三代」開始看的,而後看了武田信玄、功名十字路口、義經、風林火山、新選組。
  什麼是大河劇呢?大河劇就是1963年由NHK製作的長篇歷史連續劇,有的以一個時代為背景,有的則以一個人物為背景,目前的播放模式為一年一個主題,今年2009年播放的是以上杉家為主的天地人,主角為日本戰國時代頗受好評的能臣直江兼續。
  講到大河劇就要講到日本戰國歷史,因為大河劇裡面絕大部分是以戰國為主題,雖然也是有平安時代或是幕府前後期為主題的劇種,但是絕大多數還是以戰國為主。主要原因是大河劇大部分以小說改編,而善於寫日本歷史小說的小說家們,多用力在戰國歷史上,就像是中國人總是把焦點貫注在三國時代上一樣。因為沒有一個時代有如此多的人的傳奇被後世所傳頌的。
  接觸日本歷史小說最早是高中時代,在一中圖書館看山岡莊八的大部小說「德川家康」,那時候聽小輝講著日本戰國歷史,還是滿腹疑惑,因為那麼大部頭的小說,裡面實在太多不懂的人名了。後來大學時期開始玩信長之野望和太閤立志傳時,才約略瞭解幾個有名的人物,比如說織田信長、武田信玄、豐臣秀吉之類的。
  真正開始踏入這個領域是看完井上靖的風林火山和山岡莊八的豐臣秀吉,以及後來的織田信長,那時也一邊開始看大河劇了。
  在看大河劇的時候不免有一種感動,日本人對於民族的光榮非常的在乎,從他們的歷史劇中就可以發現他們對於自己的歷史非常考究,同一個時代也可以從不同的面向去看這段歷史,或者從大名、或者從家臣、或者從第三者的角度來拍攝,這樣的好處是,你有非常多的方式去看同一段歷史,從信長方去看信玄,或者從信玄方去看謙信,或者從謙信方去看信玄,這都非常有趣。
  讓我覺得非常遺憾的是台灣的歷史。連橫在台灣通史的序中寫道:「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台灣的可悲在於,到了今天算來四百多年了,我們真的瞭解和關心自己的歷史嗎?當我看霧社事件、當我看寒夜三部曲、當我看二二八事件的訪談錄、當我看白色恐怖的歷史,再回頭看看現在的台灣,我們到底在幹什麼?搞到最後,我們的歷史定位,竟然失焦了。當我們置身於選舉的激情中、統獨的激情中,是否有用理性和智慧思考過,所為為何?
  所以當我脫離了國中時代那種日本鬼子的觀念的時候,我開始思考,到底我們口裡的師夷之長以制夷是怎麼回事?是人家是夷還是我們是夷?而當我剛看完1895的時候,更有一種執著為何的感覺。
  回過頭來講,民族性是需要經由口耳相傳和教育的,日本在這一塊作得非常的好,他們肯花經費去保護古蹟,鼓勵小說創作,國家的媒體也肯砸錢製作大河劇,甚至在大河劇的結尾一兩分鐘,還費心地為你導覽這些歷史景點,在這樣的情況下,身為那個國家的人,會不會感覺驕傲?也無怪乎他們那麼驕傲與排外(也許他們的排外另有原因)。
  打電動時間到了,暫時到此為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