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5日 星期日

[日記]教育上的思考(1)

  說起來我還真的是杞人憂天,愛想一些有的沒有的。
  今天想來探討教育上的三件事情:
  (1)產學不能分離;(2)適性與個人發展;(3)高等教育的發展。

  說起來台灣的正規教育真的是非常的失敗,至今我仍然覺得大學四年空白一片,雖然說我是待在一個非常封閉的大學裡面,再加上所讀的系更是封閉到不承認外系學分的機歪,但是出來混之後看看外面的大學生也沒有比較好,不是說我要看不起大學生,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在於台灣的學制與社會嚴重脫軌,台灣未來的菁英被一群保守又死腦筋的教授領導著,塑造出一種可悲的景象。

  我想講一句非常現實的話,要看一個人的工作價值是看他領多少薪水來決定的,而他能領多少薪水是看他的實力來決定的,就算你要靠北說為什麼我作的要死勞苦功高還是領這種爛薪水
,那也表示你的社交能力或者是表達能力或者是你的眼光放的不夠遠,總而言之就是你有一些能力還是不足,所以才領這種薪水。
  我想寫到這裡應該有一些人要靠北我以偏蓋全,但是我必須說這是非常中肯的話,就我的想法來說,大學生真的是非常沒有價值,最算是國立前幾名也是一樣。
  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假設一個高中畢業生可以領最低工資來算,一個月可以賺19500元。而在你大學畢業的那一年,他已經工作四年了,賺進4*12*19500=936000元(這是他只有領薪水沒有任何福利的情況下),而你念大學四年,一學期大約30000*8=240000(這是念公立的價錢),所以你的機會成本大概是936000+240000=1176000(大約120萬),這120萬讓你用五年的時間去攤,
想想看你出社會領多少工資才合算?以最低工資19500+1200000/60(5*12月)=19500+20000=39500。當然在這五年內你的升遷機會是可能的,所以假設你剛出社會要領三萬五,你敢開口跟老闆說要這個價錢嗎?而你工作了五年,人家的年資已經快十年了。
  那你念大學有個屁用?更何況滿街都是理財專員、程式設計師、保險業務員和不動產經紀人,更不要說傳直銷了。你想的到的賺錢門路都已經塞滿人了,套個供需法則,你出來做領的到三萬五?更不要談多久可以升遷。
  而高中生堅持一點的在一個行業裡面待了四年多,也是個小主管了。那你算什麼?
  於是這就造就了滿街都是大學生,個個都是憂鬱症的狀況:無社會經驗、低競爭力、但卻是高眼光和高學歷。
  
  造成這種窘狀就是我們的教育體制:產學脫離。
  有人說學界和業界本來就是分離的,一個講理論一個講實務,如果真的那麼瞎的話,那唸書幹嘛?唸書還是有用的,至少對我來說許多數理化學觀念在木工裡就非常實用,但大學裡教授的屁話對我就沒啥用,唯一有用的就是提供我反向思考的方向。

  產學不能分離,國家的技術才會進步。
  你說在大學念了那麼久,要一個大學生舉十個例子跟你講通貨膨脹,看他講不講的出來。然後再問他解決方式,看看他會不會啞口無言?然而在概念上這卻是基礎中的基礎了。
  然而在社會上的民眾,就會想到要緊縮起來節儉過日子,然後廠商就會宣稱殺頭大特賣,逆向操作,在通貨膨脹中降價求生存。但這是解決個體的問題卻不能解決整體的問題,可能救了個人卻拖垮國家。
  然後在這個環境裡大學生會怎麼做?一樣是比價殺價求生存,買東西一定要團購一下,吃到飽照吃但是人手一張折價券這樣。策略上跟沒讀書的一樣,消費卻比人家還不手軟,那請問你念大學幹嘛?違抗了資源的稀少性大量消費禍延子孫,倒是把成本最小化發揮的淋漓盡致。那請問你懂得解決問題嗎?
  大學生會沒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就是因為他對書本、社會的認知,和現實落差太大了。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想必賴帥的經濟學一定修得非常的好
小的佩服!~多倫多尚有經濟發展研究之職缺
若不嫌棄~請電洽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