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

[日記]本能寺之變

  昨天晚上把織田信長傳看完了,我想整個日本戰國時代到了最後,最令人錯愕的就是本能寺之變了。原本被派往丹波整兵去幫助羽柴秀吉的明智光秀,竟然繞道攻擊本能寺,讓取得天下在望的信長在火焰中自絕,而最終走向了為時兩百多年的德川幕府時代。
  重大歷史事件的背後,一定有很長時間的積累,只是爆點是什麼?爆點會改變什麼?總是讓人始料未及的。信長之死至今仍然是個謎團,信長若未死的世界是怎樣,更是引人思量。
  如果信長未死,第一次中日戰爭的面貌可能全面改觀。羽柴秀吉會成為怎樣的人?德川家康會成為怎樣的人?或者史書上留名的人會因此改觀也說不定。
  歷史之所以有趣,就是在這些成謎的事件中尋找可能的推論,或者換個角度去思考"如果沒有發生"的話的世界會如何改變,進而讓自己有能力去思考怎麼改變一些東西。
  山岡莊八的小說我看了幾套"織田信長"、"武田信玄"、"德川家康"、"豐臣秀吉",有些沒有看完。他的文筆和敘事方式的確很引人入勝,不過缺點是他的作品裡的主角都太過於聰明及冷靜了, 對於人物的個性總是點到頭卻沒有講到尾,以致於在事件發展的合理性上,總是有種"看似合理"的矛盾。
  就如鋪陳本能寺之變這一事件上,他詳細的描述了明智光秀的多疑,但卻把信長的暴戾和焦慮給巧妙的隱藏了。在他的書中信長總是相當冷靜,他的暴戾總是有理由的,比如說火燒叡山是為了讓狡猾的僧人再也不敢吭聲,但在那之後卻依然明確的朝理想前進,這讓我覺得不太合理。
  山光莊八把在與本願寺交戰時期信長的焦慮描寫得很好,但在後期卻反而忽略的這一件事情,他反而覺得後期的信長是"失去戒心的"、"意氣風發的"。我倒是覺得信長在後期是極度焦慮的,不然為什麼在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死後,他要趕忙大肆舉戰,甚至不惜和同盟中的毛利家撕破臉,最大的原因在於他害怕"人生五十年"這件事,信玄和謙信的死,讓他害怕五十歲真的是人生的大限,而他的大限將屆,卻只手握日本的一半領土左右。
  所以他明知道一連串的進攻和殺戮已經引起了家臣們的猜忌和不諒解,他還是拼命的分兵作戰,當他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統一日本"的時候,只要有人提出會減緩他的進度的意見的時候,他就焦躁並憤怒了。
  我想信長也許想過等到建立幕府時再來化解這些矛盾,但已經崩潰了的家臣們卻不讓他等到這一天了。
  相對於信長的"人生五十年",在其他野心家的身影中,同樣也有這些問題啊!但信長始終認為,第一人應該是他,不能浪費時間,必須趕快把這只腳步踏上去。
  跟隨在他的焦慮背後的,則是在中國地方作戰的豐臣秀吉,我個人是覺得如果沒有發生本能寺之變,以他獎賞部下分封領土的方式,如果在信長活太久的情況下,遲早是要幹起來的。
  秀吉在某部分上跟信長很像。所以他掀起了中日大戰,進軍朝鮮。
  只是也許信長要統一日本進而進軍中國的舉動是他的理想,而秀吉確有一半原因是獎賞的壓力。我不得不說秀吉是戰國最成功的直銷家,因為促使部下為他賣命的最大原因是"動之以情,誘之以利",但是在事業前期肯為他拼命的是賣他的情,而後期的強者則大多是野心家,想的是他所要給的"xx萬石"的領土。
  他的直銷點數是"戰功"底下的部下則遵循"秀吉模式"獎勵和挑選部下,因此他手下能人眾多卻又都野心勃勃,秀吉不能倒莊只能埋頭硬幹,最後抑鬱而終。
  本來想好好寫感想卻又離題,下回待續。

1 則留言:

花田一藍 提到...

之前進來晃一下,才發現內容之多,我需要時間慢慢看…但可能無法趕上你更新的速度。

發現你是個停不下來的人。
我完全無法忽視那三個切確真實,又不得不面對的計時方塊。
每看一篇新文章,計時方塊總是最先冒出,這…這可說成當頭棒喝?

以後我會常來,但不久留,畢竟一次無法被敲太多下。